0371-60990555/0371-86550815
發布時間:2015-08-17 15:09:42 發布人:信息員
機遇和挑戰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主任 王克嬌
“機遇和挑戰”是近一段時間以來,CQC內部討論最多的問題。國家認監委出臺的放寬準入條件和簡化審批流程等舉措,尤其是對強制性產品認證(CCC)受權機構的放開、實驗室地域限制的放開,鼓勵認證機構一體化服務等,對于CQC或者大多數認證機構來說,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些舉措對認證機構的審批、對項目的審批和新業務的發展都會帶來利好,在釋放機構活力方面給予更大空間。另一方面,如,認監委放開CCC的管制后,由政府制定出頂層的通用規則外,具體的實施細則全由各機構自己去做。如果做得好,能夠保證認證質量、市場維護、客戶服務;如果做不好,市場就會丟掉。所以,我們在內部討論時認為,這次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共存,具體要看怎么去做。
作為國家認監委指定的首批CCC認證機構,CQC一直在全力以赴確保這一工作的開展。十幾年來,通過不懈的努力,圓滿完成了授權范圍內的認證業務,使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工作穩步發展。CCC發展到今天,確實到了該放開的時候,我們非常擁護認監委對CCC的開放。開放后會有更多機構參與CCC業務的競爭,從競爭帶來的結果看,如果監管到位,肯定會給認證企業帶來利好,可以提高服務、提高效率和減少成本等。
目前,CQC正在積極地著手進行CCC開放后的準備。在內部討論時有人認為,競爭有可能導致大家比著“放水”。但我們討論的結果是,仍然要堅持質量把關。無論怎么競爭,質量的底線不能突破。
我們認為,競爭要通過服務來體現,希望通過差異化服務為企業帶來更好的認證效果,從簡化流程、更貼近企業、方便信息傳遞等方面來提升服務,為企業帶來更多實惠。
同時,強化內部管控,提升自身隊伍的技術能力。在行業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給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我們將面向政府、面向市場、面向消費者,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服務。從他們的需求出發,不斷開發滿足他們需要的自愿認證和質量評價的服務。通過不斷創新開拓新的業務領域,通過加強客戶服務,不斷實現自身發展。近年來,CQC先行先試,主動承擔與提升質量和確保安全相關的新要求、新領域、新項目的試行工作,開拓了黨建、政府、司法、科技、醫療、金融、交通和傳媒等管理體系認證的新領域,不斷提高社會組織的管理效能。2012年11月28日,CQC正式頒發了國內首張碳足跡證書。另外,還積極開拓管理體系認證的應用領域,在提升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能源管理體系、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認證等業務,這些認證項目涵蓋了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職業健康、危害控制等現代企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高技術服務業的新定位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 秦海巖
國家將認證認可行業定位為“高技術服務業”,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性選擇。隨著國家認監委“主動改革,打造認證認可高技術服務業”這一部署的實施,中國認證認可事業必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但是從現實來看,行業整體上做得還不夠,還沒有體現出高技術服務業的特點。例如,在體系認證方面,仍然以ISO 9000和ISO 14000這樣的常規認證為主,同質化嚴重導致競爭過于激烈,沒有體現出技術含量,機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價格的競爭。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認證過程中做到差異化,體現技術含量,才是提高競爭力的現實途徑。此外,作為高技術服務業,創新應該是認證認可行業的一個必然屬性,那么如何保護認證機構的創新成果,還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認真研究。
埃爾維質量認證中心董事長 王小敏
高技術企業就需要創新,沒有創新何談高技術?以能源認證為例,它的認證模式完全是我國自主創新的。
能源認證不是一個簡單的標準更新,而是一種觀念的變革。我們開展的其他認證都是以“過程”來評價“結果”,認為只要滿足“過程”中的各個項目的要求,就可以推論出“結果”合格;但是結果是否真的好,并不一定,而能源認證,是完全以結果來衡量的,必需是“量化指標”的結果達標,認證才會有效。從市場效果來看,做完能源認證后,當地政府、企業領導和認證機構都非常滿意。為此,我們建議認監委將這種認證模式推廣到其他認證中去。
近年來,小微企業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以我們的觀察,小微企業的創新能力非常強,認監委也提出要扶持小微企業。但目前國際通用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標準,對小微企業不太適用。用一個不適用的標準去對它進行認證,然后說它做得不符合要求,這本身就是強人所難。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建議做些試點,研究、修改、制定一個針對和服務小微企業的體系認證標準。作為高技術服務業,將這個作為一個研究課題,幫助小微企業的質量提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更有裨益。
認證機構的主體責任
方圓標志認證集團總經理 冀曉東
本次會議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積極響應,對促進我國認證認可事業的變革以及在激發創新活力、完善治理機制,尤其是突顯主體責任等方面必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必將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力量加入到認證認可行業中來,勢必促進現有從業人員與機構的優勝劣汰、轉型升級。
眾所周知,認證機構的主體責任是向社會提供客觀、公正、具有公信力的評價結果,為此,必須具有強勁的創新研發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的認證需求,要有完備的制度體系確保評價活動在有序、受控、可追溯的前提下進行,更要由有能力、有素質的從業人員去實施。
認證機構的主體責任,不是某一個機構的責任,而是整個行業的責任,只有提升整個行業的公信力、美譽度,才能讓認證行業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愿與認證界的廣大同仁一道共同為我國認證認可事業的良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使整個認證行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SGS)副總裁 谷曉宇
作為一家外資機構,對這次會議宣布的改革措施非常期待,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讓人感覺行業的又一個春天來了。事實上,在剛剛進行的CCC認證改革中,SGS有機會成為第一批進入CCC指定實驗室的外資機構,這也說明,這些年,SGS的能力和品牌受到政府部門和社會的認可。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SGS是改革釋放紅利的受益者。
從認證機構的主體責任來說,認證是從事服務的行業,最核心的競爭力是提供服務的人,對人的培養和教育是關鍵。未來,不管是國有機構、民營機構還是外資機構,最重要的是機構管理團隊的管理者是否具有戰略眼光,執行者是否具有相應的業務能力,如果沒有的話,那肯定不是春天來了。關鍵在自身,打鐵還需自身硬。
聯合智業集團董事長 陳勇
我國審核員實行的是執業資格制度。把他們列入責任主體,有利于認證機構對他們的管理,有利于他們自己在市場上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
以前,承擔主體責任的是機構,這次改革釋放的信號可以理解為,以后,承擔責任的主體可能是機構也可能是人員,也可能兩者都有。我認為,這是政策性質上的變化。增加了責任主體,強化了行業責任履行的程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飛越。以前,審核員不是責任主體,但是現場審核的工作又是由審核員去做,因為他們個人并不承擔主體責任,因此很難保證認證的有效性。將主體責任落實到人,是政策、制度的一個重大突破。
上一篇:檢測機構改革 不能止步于“整合”
下一篇:認證檢測全流程 服務家電智能化
官方公眾號
官方抖音號
營業執照公示 豫ICP備16019514號-1 技術支持:方圓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