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規劃,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到2030年共分三步走。第一步,也就是到兩年后的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還要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專家認為,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發展階段,務實是最好的途徑。人工智能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和互聯網的業務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有所不同的是,它需要落實軟硬件的方案,真正解決人們關心的問題。
王海峰認為,人工智能的務實,也表現在結合場景的系統性創新方面。比如無人車、智能家居等應用場景,各有特點、各有特定問題和特殊的數據,需要通過踏踏實實地解決場景內的問題,才能最終做出一個好的應用。
務實也體現在對關鍵核心技術的關注。蒲慕明說,在人工智能前沿基礎領域,我國必須占有一席之地,要努力爭取在算法、架構等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我最關心怎樣通過有效理解大腦的網絡,推動基礎核心算法新的突破。”
南京大學計算機系主任、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志華說,今天人工智能的卷積神經網絡是大熱門,但其實二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20多年前他研究機器學習時,國內當時了解機器學習的人不多,經常問“這個機器準備摘棉花還是準備修機床”之類的問題。“從學術研究來說,即使做的事情被別人認為離現實很遠,但只要自己認為有價值,就應該堅持做下去,這就是務實。”
針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周志華認為,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人才最為重要,有多好的智能“人工”,就有多好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學術和產業之間距離非常短,很多創新可以從實驗室馬上進入到應用,這導致行業對學術界的人才需求非常大。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人才、提供人才儲備。但也不能一哄而上,簡單地將計算機、自動化等學科換成人工智能的牌子。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認為,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理性分析發展未來,理性思考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從而務實推進并確保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