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電視、LV……,中國進口貿易四十年變遷史發布時間:2018-11-06 08:46:54 發布人:本站
11月2日,上海浦東機場的進博會巴士專線又迎來了洶涌的人潮。這股人潮來自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幕當天,3000多家國外參展企業帶著5000多款展品,亮相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細心的上海人留意到,崧澤大道333號的國家會展中心附近的酒店門前,金發碧眼的白種人和皮膚黝黑、頭發卷曲的非洲裔人,絡繹不絕。10月28日,上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表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預計到會境內外采購商超過40萬人。
公元713年的唐朝也曾經歷過八方來賀的局面,那時候,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物品遠銷波斯,商人們帶回了寶石、珊瑚、瑪瑙、香料和藥品,這就是早期的進口貿易。中國最早的進口可追溯至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由此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
那時的張騫也許沒有想到,當年的出使埋下了貿易的種子。2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貨物貿易進口國、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口國,貨物和服務年進口值均占全球1/10左右。歷經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進口貿易也從起步萌芽階段發展到如今的積極擴大進口階段。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戰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武雅斌對經濟觀察報介紹,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結構合理、規模適宜的進口貿易在中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這一關鍵歷史時期中,作用將更為突出。
電視機與外匯券
今年45歲的北京本地人李格是這種變化的直接感受者之一。穿著從奧特萊斯買的耐克休閑裝,開著從天津買的平行進口車,周末帶著妻子和女兒去逛街買進口化妝品,吃飯去西餐館開瓶法國葡萄酒,是他目前的生活狀態。然而30多年前,他對于進口產品的全部了解,源自一臺14寸的日立電視機。
進口電視機是80年代的“稀罕物”。盡管已經事隔多年,李格依然記得自己家里那臺日立電視機的樣子——擦得一塵不染的屏幕,右上方有一些按鍵用于調換頻道。1980年12月31日,李格的父親專門去機場等電視機到貨,然后開車拿回家。電視機天線安裝好,只能接收到一個電視臺,就是中央電視臺。第二天是元旦,整個大院的鄰居都在李格家擠著看新聞聯播。
李格家的電視機是托做外交官的親戚買下來的。據李格回憶,80年代的外交官待遇不錯,他們一個月可發十幾元的“外匯人民幣”,積攢一兩年,就可以購買一臺國外的彩色電視機。
據介紹,從1953年到改革開放,中國長期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相關的對外貿易政策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實行保護性關稅;二是實行進出口計劃管理;三是實行進出口經營權管理;四是實行外匯管制。
那時候的電視機屬于緊俏商品,需要憑票購買,而非人人可買的,至于進口電視機,除了外交官渠道外,大多需要用“外匯券”這種“特權貨幣”進行購買,能拿到的人并不多。
外匯券是1980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在此后的15年間,中國實行了非常獨特的雙貨幣制度——人民幣和外匯券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一位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美國人Frank回憶,當時發布的外匯券主要是滿足來華的外國人及歸僑的需要,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賓館、友誼商店、免稅店等。漸漸地,一些大陸人也可以從他們的海外親戚朋友那里能得到一些外匯券,出入上述特定場所購買進口商品。
1964年,第一家友誼商店在北京的東華門大街開業。李格也曾經被父母帶著去過友誼商店。據他回憶,當時能用外匯券買到的緊缺商品,除電視機外,還包括電冰箱,也包括好時巧克力、萬寶路香煙、瑞士手表等在國內市場上尚未出現的進口貨,甚至是茅臺酒、絲綢等國內名貴商品,這些都能在北京的友誼商店里找得到。
1995年,外匯券退出市場。那臺日立電視機則堅持得更久一些,它在李格家待了20年,霍元甲、射雕英雄傳、陳真、神探亨特等熱播劇,貫穿了李格的少年時代。
全球價值鏈、加工貿易政策體系
90年代,一臺日本索尼的Walkman是大學校園學子們的愛寵。據李格回憶,那時候Walkman用的是條狀充電電池、線控耳機,磁帶是音頻傳播最為流行的介質。那時候流行的進口手機是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一部手機三千到五千,打電話一分鐘八毛錢,貴得很。
90年代初也是傻瓜相機流行的年代。徐嘉5歲生日的時候,在青島一家電器商店工作的父親帶回了一臺日本理光相機,那個時候是1995年,相機市價約800元,不需要任何票或者券,可以直接用錢購買。
當時,松下、東芝、日立、索尼等一批日本電子企業巨頭登陸中國,在中國市場上如日中天。其中,松下是首家進入中國內地的外資企業。1978年10月28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與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進行會談。當時鄧小平說:“今后我們要搞現代化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準備吸收外國的技術和資金。沒有電子工業,現代化無法實現,因此我希望你們的電子工業到我們那去。”那次會談后,1979年6月松下幸之助訪華,并與中國政府簽訂《技術協作第一號》協議,向上海燈泡廠提供黑白顯像管成套設備。1987年,松下與北京市和電子部等下屬的4家企業合資成立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是當時投資(248億日元)規模最大的中日合資企業。此后,外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落地生根。
新的貿易方式開始出現。加工貿易進口從無到有,成為中國貿易的主導形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其主編的《中國進口:戰略與管理》一書中介紹,加工貿易進口從1981年的6.83%上升到2006年的40.61%,并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占據中國進口貿易40%的份額。與此相關,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比例從1981年的0.46%上升到2006年的60.59%,主導著中國進口貿易的格局。入世前后,隨著外貿經營權的逐步放開,私營企業在我國進口貿易中的地位也在急劇上升,從1999年的3.4%增加到2006年的8.48%。
沒過幾年,徐嘉父親的柜臺上也出現了國產的相機,價格比日本貨便宜。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貿易開始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對外開放的方針在于“促進出口、限制進口,保護與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證國家關稅收入”。鄭休休介紹,在對外貿易方面,引入了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內,通過引進外資等一系列增強競爭力的措施,采取鼓勵出口的政策;而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則繼續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她進一步指出,90 年代以來,中國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加工貿易政策體系。
2000年,海信、科龍、創維、長虹等國產家電業巨頭興起,并在這一年大打價格戰。此后,長虹、海信、康佳、海爾、TCL等家電企業開始了多元化拓展。那一年,歷來恪守“不熟不做”信條的科龍進軍小家電領域,美的要生產微波爐,而格蘭仕則宣布砸進20億元人民幣進軍空調業。
當時,國產貨依然需要“進口芯”。宋泓在《中國進口:戰略與管理》中介紹,比如,2005年,中國在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額比例分別是53.1%和30.0%。其中,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件、電視、收音機及無線電新設備的零部件等機電產品的進口量位居前列。
后來,磁帶變成了CD機,MP3成了大學生們的新寵;再后來,蘋果電腦、手機慢慢進入人們的視野,摩托羅拉走向了衰落,而國產的華為手機遠銷海外。人們關注的進口商品從生活必需品蛻變成生活消費品,乃至奢侈品。據武雅斌介紹,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貨物進口總額已從2001年的2400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9萬億美元,總計20萬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3.8%,是全球年均進口增長的兩倍。
消費升級、奢侈品、進口超市崛起
可口可樂是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最先出現在中國貨架上的外國消費品。1984年4月30日,時代周刊的封面上,手持可口可樂的中國小伙子在長城上,標題是:中國的新面孔。這隱隱透露著中國消費時代的到來。
到2005年,可口可樂已經很常見,肯德基、麥當勞也出現在中國各大城市。改革開放后,經濟蓬勃發展,大量的新鮮事物進入中國,很多人愿意體驗進口消費品。據李格回憶,最早的時候,北冰洋汽水一毛五,可口可樂要四毛五;但是依然有人愿意買。
這一年,如果在上班時間路過北京的國貿地鐵站,你大概率會看到這樣一番場景:妝容精致的女白領們從地鐵站涌向寫字樓,她們幾乎人手一個LV最新款包。以2005年為起點,中國的奢侈品行業發展迅速,甚至在次貸危機全球經濟衰退的時候,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還是增長了16%。
此后十年間,對于LV等奢侈品的狂熱甚至蔓延到了中國阿姨的身上。在巴黎購物中心“老佛爺”,當地人會時常見到從大巴車上下來的中國阿姨,她們在人群中身手矯健,以買白菜的姿態買下一個個LV、香奈兒、古馳包。后來,這些阿姨又迷上了消費日用品,她們出現在日本的澀谷等購物中心,哄搶日本馬桶圈和電飯煲。
這種對進口消費品的青睞催生了中國的代購者。那些定居海外的、有頻繁出入境工作需求的中國人,乃至留學生,是代購群體中的主力軍。英國代購小琪對經濟觀察報介紹,包包、化妝品、鞋子、奶粉等都是客戶常買的東西,尤其是奶粉,現在年輕的父母對于孩子的營養健康很重視,對質量要求高,又害怕在國內買到假貨,往往依托于熟悉的代購進行購買,牛欄、愛他美等牌子頗受歡迎。
2014年后,海淘APP陸續出現,使得人們又發現了購買進口產品的新途徑,這種便利化的方式受到年輕女孩的青睞。武雅斌對經濟觀察報分析,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網絡購物越來越便利,互聯網又使得人們接觸的產品信息越來越豐富,因此消費籃子組合中的進口產品種類也在不斷增加。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對于國外優質生活消費品的需求會不斷提升。
與大多數普通家庭長大的“90后”一樣,鄭休休小時候并沒嘗過多少進口食品。雖然偶爾會看到標有進口標簽的食品貨架,但其價格之貴讓人望而卻步。長大后,進口食品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了。在大型超市中,進口巧克力、食品、酒類、水果等占據了貨架的半壁江山,進口超市也開始出現。
進口產品的檔次和種類還反映了城市的消費水平。鄭休休是浙江嘉興人,她在小時候去上海,經常會發現很多當地沒有的品牌。二三線城市的人去北上廣等城市,會去西單、南京路等地標性購物集聚地,以購買當地買不到的“進口大牌”;而如今,很多二線城市的商場已經進駐了相當多的進口消費品牌。
國外的出口商顯然看到了中國這片市場的潛力。過去幾年間,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品出現在中國人的家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