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十年躁動新格局:誰的狂歡 誰的江湖?發布時間:2018-10-29 08:59:40 發布人:本站
從今年電商巨頭們的“雙11”玩法來看,這個節日早已經不是單純的降價促銷活動,而是日益成為各大公司的全平臺之戰,檢驗的是一家公司構建商業生態系統的綜合能力。
在這方面,亞馬遜是一個全球標桿性的企業,今年曾一度市值超過萬億美元。10月以來,雖然隨美股暴跌,亞馬遜市值也出現了一定下滑,但其多年來被美股投資者看好必然有其獨到之處。
那么,亞馬遜的發展歷程對中國企業將有哪些啟示?
向遠之向《投資者報》記者分析認為,亞馬遜的成功,主要是基于長期投入,以及用戶體驗的一致性。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在每年公布財報時,也一直不忘強調亞馬遜的“初心”。
不懈地專注于客戶。專注于成為長期市場領導者,而非短期盈利能力或者市場反應。不斷衡量投資的項目,淘汰回報差的項目,只留下表現最好的。大膽投資于能夠讓我們獲取市場領導者優勢的項目,有些項目能成功,有些則未必,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寶貴的一課。如果面臨在優化報表和最大化未來現金流之間選擇,我們則選擇后者。當我們做出大膽選擇時,會和你們分享我們的戰略思考的步驟以便你們來評估這是否是理性的長期投資。努力維持精益文化,我們理解節省成本的重要性,尤其在極易凈虧損的這一行。持續招募通才和天才們,并且用股權而非現金來衡量他們的競爭力,我們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必須要讓他們擁有主人翁的意識。
當然,很多公司都有一套企業文化或愿景之類的說辭,難能可貴的是做到真正言行如一。事實上,亞馬遜也有過“至暗時刻”,1999~2000年,美國股市開始了著名的科網股泡沫破滅時期,許多互聯網公司的股價甚至出現了超過90%的跌幅。亞馬遜的股價也從最高的113美元跌到2002年的6美元,跌幅超過95%。
但在這一時期,亞馬遜卻做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為之后的二次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0年11月,亞馬遜推出了Marketplace服務,將自己從一個網上的書店變成了一個全平臺電商。更重要的一步是,2003年公司簽約了一批出版商,之后開始出版有自己版權的電子書,從一個線下書店替代者,演進成為出版商替代者。
2005年2月,亞馬遜推出了今天影響巨大的Prime會員服務;2006年,亞馬遜又推出AWS云服務業務。2007年,Kindle的推出讓亞馬遜實現了軟件和硬件相結合的商業模式,軟件作為其內容靈魂,硬件作為載體和渠道。這種軟硬件合一的模式如今已經被很多公司效仿,但在當時卻是開創性的。
可以看出,正是不斷地創新帶來了亞馬遜不斷地成長,并且這種創新并非盲目的試錯,而是始終基于對長期現金流回報的追求。
正如始于中國的“雙11”,它也是一種創新,首先是基于最大限度地賣出貨物(回籠現金),而后隨著這十年來交易額呈現不斷井噴,“雙11”也帶來了技術的不斷創新,比如同時應對日益龐大的銷售數據處理、支付系統等相關環節,各商家的技術系統在這十年中可謂是不斷刷新了上限。
從這個角度看,如今中國的線上線下巨頭們,或許也有希望成長為像亞馬遜一樣的偉大企業,在這場逐鹿競爭之中,誰會最終勝出呢?每一年“雙11”的戰役對此具有特殊作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